日前,在“清华三农论坛2014”上,托市收购何去何从成为焦点。与会者对是否取消粮食托市收购,意见不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彭超在会上表示,托市收购政策对于不同品种的作用效果不一样,对高品质粮食作用不明显,这实际上已经影响到高品质粮食的生产和推广。
他表示,由于优质粮食跟普通粮食之间没法拉开价差,并且优质粮食抵抗自然灾害的性能低,导致亩产较低,农民因而都愿意种普通粮食。这不利于粮食结构优化。此外,托市收购还导致一些粮食下游企业生存困难、收储链条乱象重重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2004年新一轮粮改以后,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这两个政策(编者注:合称托市收购)的出台,导致政府收储占整个粮食流通量的比例越来越高,政策性收购逐步在挤占市场性收购,导致过去几年粮食市场化程度在后退,“我们变成了一个政策市”。
“2004年改革的出发点是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这个目标并没有达到。”叶兴庆说。
不过,也有农业部官员告诉财新记者,粮食托市收购对于稳定农民预期、实现粮食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仍然要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最近则多次提到粮食托市收购面临的瓶颈:2013年下半年,小麦、玉米和大米这三个品种的国内价格都已高于进口粮食的国内到岸完税价,小麦高5%,玉米高6%,大米高25%。如果中国继续提高粮价,就会刺激粮食进口,对国内农业和粮食生产造成冲击。
然而,虽然对于托市收购日益显露出的问题,各方认识逐渐清晰。但是否改革、如何改革则还没有完全的共识。目标价格是目前被倡议较多的方式,即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国家不再直接收储。不过,对于其可执行性、效率,许多人士都提出质疑。
叶兴庆也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仍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政府对农户生产和经营信息的掌控能力,能不能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目标价格机制提供匹配的信息基础还是个问号。
故此,据财新记者了解,粮食托市收购不会全面取消,或从试点开始探索能否找到替代政策。因收储耗费巨大财政补贴,财政部早就谋求改革。在2013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即提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组织开展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